top of page
Worker with Ladder

​香蕉主題館概說

1.改善便祕、幫助增加飽足感、調整體態
2.調解血壓、促進心血管健康

3.預防抽筋
4.抗氧化、提升免疫力
5.提升血清素,抵抗憂鬱

如何挑香蕉?

挑香蕉3大步驟

步驟1、確認香蕉的轉色均勻以及是否有大面積擦壓傷痕跡。

步驟2、選擇表皮生理成熟斑點少的香蕉,這類香蕉儲存時間較久。

步驟3、不同熟度香蕉營養價值不一樣,綠蕉含多量澱粉,食用具有飽足感,愈熟的香蕉則營養價值是愈高,而最成熟的香蕉外觀會是全黃且帶些許褐色斑紋。


農委會提醒,網路謠傳的用錫箔紙包覆香蕉可以保存比較久是錯誤的方式,正確觀念應為「以保鮮膜包覆整支成熟香蕉」,存放於冰箱蔬果層大約可保持1週果皮顏色不變,風味相同。

e9cf8d185c8d196b176ac37c502386a8.jpg
image.png
image.png
image.png
木鉛筆和筆記本

​香蕉品種介紹

李林蕉香蕉

image.png

李林蕉

又稱「牛角蕉」或「樹蕉」。本品種大約於20世紀80年代以前從馬來西亞引進。株高約250~300厘米,株型較細小,葉片直立而窄長。果穗傾斜,呈不對稱,果指細長而尖,呈S型,每串約6~9把果手,果重約10~12公斤。

果皮薄、淡黃色、果肉細、味甜帶酸、風味中等。生育期較短,約10~11個月可採收,宿根種植更短。對葉斑病、黑星病具有高抗性(不抗黃葉病)並能提供大量花粉,所以台灣常以之作為雜交育種材料。



 

玫瑰蕉香蕉

image.png

玫瑰蕉

1995年從比利時國際香蕉種原交換中心引進,原產地不詳,可能是印尼地方品種。葉片窄長直立,假莖細小,綠中帶紅。生育期短,約10個月可採收,其果房大小具明顯季節性差異,產量冬低夏增,單株產量可達10公斤以上,宿根產量較佳。

該品種果指細長,催熟後呈鮮黃色,果肉香甜、口感極佳。其最大優點是對黃葉病具高抗性。




 

旦蕉香蕉

image.png

旦蕉

馬來西亞、菲律賓稱為「甜蕉」,但泰國卻稱之為KluaiKhai,是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重要栽培種之一。該品種於日據時代引進,目前在台灣種植不多。「旦蕉」的主要特徵是假莖青綠色,有明顯棕色斑點。株高約250~350厘米,葉柄光滑不具蠟質。

果房短小,單株產量約7~13公斤,種植約11個月採收,對黃葉病不具高抗性。果指短而圓,果皮極薄,肉質軟滑,橙黃色,甜度高。市場反應較好。




 

北蕉香蕉

image.png

北蕉

是台灣傳統栽培種,由大陸的華南引進,已有250年栽培歷史,分布全省各重要蕉區,是台灣外銷的主要品種。株高約270~300厘米,生長發育迅速,新植後約12個月可採收。雄花苞紫紅色,果房碩大,每株果重約25~30公斤。果指形狀略呈弓形,熟後果皮金黃色,肉淡黃色,細嫩香甜,風味品質極佳,尤其是3~6月果最為優良。

「北蕉」雖適應性廣,但因植株高大而不抗風,對黃葉病的第四生理小種不具抗性。




 

仙人蕉香蕉

image.png

仙人蕉

「北蕉」的芽變種,外觀與「北蕉」無明顯區別。植株較高,葉片稍寬而長,對山地瘠土的適應能力強,多在台灣的中部山區種植,故稱為「山蕉」,其果型及風味與「北蕉」相似。




 

台蕉一號香蕉

image.png

台蕉一號

由「北蕉」體細胞變異選育而成的耐黃葉病品種。其假莖較「北蕉」瘦小而高,株高約280~310厘米。葉片較窄長,中株後葉緣出現乾枯帶狀斑,後期新葉頂端扭曲不整是其主要特徵。果房上下整齊,產量較「北蕉」低,但外銷合格率則較高。

催熟後轉色均勻,兩段著色發生率較低。生育期較「北蕉」長約1個月,主要在高屏地區栽培。中抗黃葉病,易受花薊馬危害,不耐漬,植株偏高。




 

台蕉二號香蕉

image.png

台蕉二號

1979年從加勒比海引進,經馴化選育而成,於1993年命名並推廣。屬中矮性栽培種,株高約230~260厘米,假莖粗壯,葉片寬大而稠密。果實外型、風味品質及生育周期與「北蕉」相似。適合在全台灣栽培,抗風、栽培省工、但不耐黃葉病。




 

台蕉三號香蕉

image.png

台蕉三號

是從「台蕉一號」組培苗建立的蕉園發現的中矮性變異株,於2000年命名為「台蕉三號」並推廣。其特點是葉片短而寬,抽穗期新生葉片頂端呈扭曲分裂。

生育周期與「台蕉一號」相似,高抗黃葉病。本種每串果房果手可達8~11把,但末把細小,要注意疏果。果實轉色均勻,果皮金黃色,果肉風味品質佳。適合在土壤肥沃地區種植。




 

寶島蕉香蕉

image.png

寶島蕉

又名「新北蕉」,由「北蕉」體細胞變異選育而成,2002年命名並推廣。高抗黃葉病,發病損失可降低至5%以下,並具豐產特性,單位面積產量可提高40~50%,所以台灣將把該品種作為最重要的外銷品種種植推廣。株高約270~300厘米,其假莖粗壯可達80厘米以上。

葉片寬厚、深綠色。果房呈圓柱型,果把數多而排列緊密,上下果大小整齊,果指彎度較小,果把呈扁平狀。果皮顏色較深綠,轉黃速度較慢,但轉色均勻,少有兩段著色發生。

果實風味與「北蕉」相似,略帶粉質,並隨季節變化,以5~6月口感最佳。該品種生育期長,約13.5個月,宜提早種植,並注意在抽穗時防治花薊馬,以免發生水鏽。




 

矮腳蕉香蕉

去背1-fotor-bg-remover-20240811143347.png

矮腳蕉

該品種在台灣種植歷史悠遠。植株僅200厘米以下,具抗風省工特點。由於產量偏低,易感萎縮病,不耐貯藏等,雖口味不錯,但在台灣無商業化種植。



 

紅皮蕉香蕉

image.png

紅皮蕉

由果皮顏色而得名,世界各蕉區均有種植。本種在日據時即從菲律賓引進,目前在台灣南部的旗山、左鎮、中部的集集、埔里及東部的花蓮均有種植。「紅皮蕉」生育期較長,達15~18個月,植株可達400厘米以上,假莖粗壯,呈暗紅色的,葉柄及葉片背面中肋也略帶紅色。果房呈紫紅色,果把數僅5~6把,果穗重約17~23公斤。

果指略短而直,果皮在催熟後呈鮮紫紅色,果肉黃白色,味甜而香,肉質較軟,口感較差。本種常有體突變發生,假莖及果房易變綠色,稱為青皮蕉。


 

呂宋蕉香蕉

image.png

呂宋蕉

廣泛分布於全球,故別名較多,一般統稱「絲蕉」,在台灣有稱「日本蕉」、「南洋蕉」、「蘋果蕉」等。台南的佳里、永康曾廣泛種植,後因易染黃葉病,種植面積日益減少。「呂宋蕉」株型高大葉柄細長,雄性花苞呈長紡綞形,顏色外呈藍紫色,內為棗紅色,色澤分布均勻。

果房較輕,約11~16公斤,果手6~8把。果皮薄易裂,果梗較弱易斷指。果肉黃白色、味甜帶酸、微有香氣、口感極佳,是最受歡迎的芭蕉栽培種,故價格比一般香蕉高。其生育周期約12個月,由於該品種每年4~5月採收的果實品質較差,果肉常有硬塊,因此種植時注意調節產期。




 

假呂宋蕉香蕉

image.png

假呂宋蕉

其株高、外形、果實形狀、大小及風味與「呂宋蕉」相似,外形也與印度最普遍種植的Mysore很相似,因而取名。其主要區別是果指較大,前端呈乳狀突起,果梗較長。抗逆性強、耐旱、耐寒、抗蟲、抗病,對黃葉病有耐性,因而在台灣黃葉病大發生的近十幾年,台南和高雄均有人種植,以取代原有的「呂宋蕉」。

該品種果手數約10~12把,排列緊密,果房因而呈圓柱形,果穗重可達12~25公斤。果皮深綠、催熟後為金黃色。果肉乳白色,肉質較滑雖甜但酸度也較強,整體風味不如「呂宋蕉」。本品種還具耐貯運、產量高、易管理的特點。


 

南投芭蕉香蕉

image.png

南投芭蕉

指南投、台中山區普遍種植的芭蕉,其株型及風味與泰國的「南華蕉」、馬來西亞的「阿華蕉」相似。該品種生長旺盛,株高在400厘米以上,假莖粗大、青綠色、有明顯臘質。雄花苞呈倒錐型,苞片外呈紅紫色。果穗圓柱形,8~11把,重約17~23公斤。

果指中型大小、微彎、周圍楞角明顯。表皮青綠色,熟後呈淡黃色,果柄明顯。果肉乳白,質感細滑而粘,清甜可口。本品種抗逆性強,耐寒、耐旱,抗葉斑病及黑星病,耐黃葉病。

生育期約13~14個月,中部山區更長。該品種除鮮食外,還可煮食,其花苞可作蔬菜用,果實在黃熟早期橫切成片,粘麵粉油炸或以炭火串燒,加蜂蜜食用。




 

粉蕉香蕉

image.png

粉蕉

植株外形與「南投芭蕉」相似。果軸特長平滑無毛,果房稍有傾斜,呈粉綠色。果穗重9~21公斤,果手數5~7把,排列鬆散,果手較大而直,楞角明顯、果梗特長、果皮較厚,催熟後淡黃色,甜度特高,但無香味、肉質松、口感不佳。但經烘乾後食用則甜韌可口。本品種已栽培不多,對葉斑病和黑星病有抗性,但易感黃葉病。






 

蜜蕉香蕉

image.png

蜜蕉

該品種是台灣香蕉研究所1998年首次發現於台南左鎮果菜市場。果指碩大彎曲、排列緊密、皮厚呈深黃色、楞角明顯。株高約450厘米以上,葉片狹長。雄花苞呈倒卵形,深紫色,苞片內為深紅色。果肉黃白色、口感良好、風味屬中等,但甜度特高。









 

bottom of page